网站地图
返回上一页

温涛:数字化时代契机下,高等教育该如何冲破围墙?

作者: 发表时间:2020-11-17 阅读数:932



1112日,由蓝鲸教育主办,上海报业集团指导的2020蓝鲸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。本次大会以“共济·复新”为主题,与教育同仁一起回顾2020年教育行业发展的成绩,探讨后疫情时代教育行业的变革与新生,寻找未来前进的方向。会上,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执行董事、CEO、总裁温涛博士带来关于“数字化时代,高等教育如何‘乘风破浪’”的主题演讲。


温涛讲到,数字时代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好时机,新科技革命将塑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态。大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名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教师应从注重研究自身“如何教”转变为指导学生“如何学”,高效学习不再止步于对知识的“记忆和拥有”,理想的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的“象牙塔”。面向未来,东软教育将坚持立德树人,以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机制、新平台、新内容为驱动,打造繁荣共生的、基于平台、数据、人才连接的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生态共同体,用更高的教育质量、更好的教育服务,回馈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。

(本文根据温涛博士现场发言整理,原文有删减)


数字时代: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好时机

1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:加速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

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全球高等教育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,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催化剂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官方统计数据:截至97日,全球仍有8.69亿(约占全球学生总数49.6%)学生无法上学;受疫情持续冲击,部分高校因财政压力巨大将面临生存困难,目前全美已有30余所大学宣布永久关闭。面对疫情造成的停课,绝大多数国家正在使用在线教育确保教育的连续性,在线教育的功能、价值和潜力愈加凸显,巨大的需求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步伐加快,也催生了“互联网+教育”“智能+教育”的教育新形态、新常态。

面对疫情,在教育部“停课不停教、停课不停学”的要求下,迅速实现了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的平稳、顺利、高效转换,成功实现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、长周期、全学科、全方位的在线教学实践。在取得“阶段性胜利”的同时,线上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与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——部分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、在线教学经验不足,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均衡,智慧教育平台及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有待加强,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技术环境有待升级改造,线上教学方式仍未脱离传统的线下单向授课模式。

2、新科技革命:将塑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态

新科技革命加快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;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虚拟现实等技术必将引发新一轮教育变革,推动全球教育朝着智慧教育阶段转变和演进。


资料来源:《华为全球展望GIV2025报告》《2020世界经济论坛报告》


高等教育进入了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时代,从规模化教育走向数字化、个性化、多元化、生态化的智慧教育。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,“互联网+”“人工智能+”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,高等教育领域也必将向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。

3、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:将孕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空间

2019年,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.6%,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;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,入学机会显著提升,学习群体呈现多样性特征,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,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更加强烈,推动着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多样化、市场化、全球化。

面对新形态、新空间、新挑战,要重新定义高等教育。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对接时代的发展,对接科技的进步,对接市场的需求,对接新的职业岗位,对接人的成长成才的需求。


冲破围墙:高等教育创新形态与未来走向

1、大学的师生不再被“束缚”在物理的校园与课堂

数字化正在改变教育的实现方式,物理与在线学习空间融合的优势不断放大,不仅可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,而且高校自身的组织管理变得更灵活和扁平化,运行效率得以显著提高。

当在线教育走向教育实际,未来无论是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,都会突破校园的“围墙”,走到现实生活中来,成为新的教育业态。校园的空间更加的智慧化,学校也会变成一个万物互联、智慧感知、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.

2、大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名教师的“独角戏”

教师从注重研究自身“如何教”转变为指导学生“如何学”,各专业教师团队将按新的角色分工进行重构,角色包括知识架构师、教学设计师、课程讲授师、质量保障师等。

“以学生为中心”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,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、学习的指导者、研习的观察者;而“名师”的背后是一个分工明确、职责细化的教学实施团队,授课教师变成站在台前的“演员”,讲台变成了“舞台”,教案变成了“剧本”,一门课就像“一部大剧”!

3、学生的高效学习不再止步于对知识的“记忆和拥有”

知识的理解比记忆更重要,知识的运用比拥有更重要。计算存储能力的大幅提升将人从重复性记忆中解放,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重要,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转为已有。

要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启迪学生心灵,塑造学生人格,培养创新思维,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,转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、构建能力、应用技术、创新创造,在知识的运用中创造价值。

4、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来自于“一个图书馆和几本教材”

数字化资源渗透率会越来越高,学习资源的结构与获取方式将产生巨大变化。伴随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迭代,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将成为主流。数字化资源易存储、易获取、更新快,学习者不需要到固定场所就可以随时利用,不同渠道之间的资源也将实现高度共享。

5、学生的大学时光不再是“整齐划一”的固定时限

未来学生不再是就读大学,而是“订阅大学”。这将得益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更加普遍,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系统更加智能,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,完全的“学分制”成为可能,大学可能不再受制于统一的本科4/高职3年学制。学习群体的多元化、学习路径的个性化、学习评价的智慧化,都会发生很大变化。

6、在智慧教育的实践中IT类专业将率先“大步向前”

IT类专业具有开展智慧化教学改革的先天优势,为学生创造柔性学习环境迎来最好的时机。

7、大学评价不再是满足传统的“基本指标”即可

智慧教学将教师从繁杂的教学中解放出来,数字化将师生从有限的办学空间中解放出来。未来AI助理将能帮教师解决问题答疑、个性化辅导等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,有限的教师能服务到更广泛的学习者。而数据资产和数字化竞争力将成为评价大学办学的“新指标”,大学也将迎来信息化领域的一轮“新基建”。

8、理想的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的那座“象牙塔”

从教育对象上看,未来的高等教育可以满足任何有需求学习的个人和群体;在教育价值上,赋能学习者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、助力于行业的发展;在教育形态上,以学习者为中心,形式是多样的;在教育生态上,是一个开放、共享的学习环境;在教育边界上,仍需要物理形态的校园提供面对面的教育,以校园为物理载体向线上广泛辐射;在经费来源上,要学会经营,懂得通过开源创收、投融资、外部捐赠等多渠道获得经费。

创新融合:面向教育的未来,办“面向未来的教育”

20年前,IT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脱节催生了东软的办学梦想。20年来,东软教育创造性提出并构建实施了一体化TOPCARES人才培养模式,以创新的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为基础,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,大力拓展继续教育、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两大业务,建立了三大业务板块彼此支撑、耦合互动的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生态体系。

面向未来,东软教育将坚持立德树人,以学生价值创造为中心,与产业同步、与技术同步、与市场需求同步、与教改趋势同步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。与此同时,教育机构是典型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组织,东软教育将关注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价值诉求,以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机制、新平台、新内容为驱动,打造繁荣共生的、基于平台、数据、人才连接的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生态共同体,用更高的教育质量、更好的教育服务,回馈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。

来源: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